生活对于我而言,是一次艰难的旅行,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,及至淹没。但是,我没有选择,必须前行。——凡·高在凡·高的作品中,我们极少见到静物,他的画风景和人物各占其半,所有的对象在他的笔下都有了第二次生命。苹果花在风中摇摇散落,茅草房在阳光下熠熠发亮,金灿灿的向日葵折射出人性的希望,星空在深夜随波摇荡,这是自然的奇迹。感谢凡·高,他所描绘的风景永远在世间闪耀。那些我们曾以为的无价珍宝作品,在凡·高的生命中甚至不值一提,我们感叹的是世间孤寂而又纯洁的灵魂。那些闪耀着炽热和光芒的艺术作品,交织着他短暂、凄凉而卑微的一生。如果每个人都如凡·高般真实而纯粹,那么这个世界,定会是另一番景象。凡·高生前,他的艺术作品曾被长期忽视,而曾经忽视他的理由,似乎也因此找到,就像彼得三次不认耶稣,像鱼不知水,像绵羊与宙斯相比永远无法自由。在世人面前,一切超越的悲悯都无法得到尊敬,是软弱的征兆,是人类欺辱的坐标。不过,这样的温和与宽恕随着时间,随着文明的进展,会逐渐被珍视,被再次提起。这幅作于1888年2月的《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》,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凡·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。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、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、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、下陷的双颊,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。凡·高的自画像,往往成为对画家心理探索的佐证,是画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。画家在描绘自己时,敢于剖析,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,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。此幅肖像作于他的“割耳朵事件”发生一个多月之后。此刻,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。凡·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,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。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,只是较为明亮。这幅画被认为是梵高在黄房子里面的最后一幅大型《向日葵》。在这幅作品中,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的笔触,在这里,他的笔触坚实有力,大胆恣肆,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、饱满的轮廓,描绘得淋漓尽致。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,因为他清楚地知道:“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,甚至过于暗淡。”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,这些色彩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。《向日葵》打破陈规,强烈的对比颜色和厚重的色块结合得天衣无缝,更创造出新的对比色系,对往后的艺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。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,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,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。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,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。“在黄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五朵花,好像我以前所画的一样。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大一些,它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,我认为这一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手法画出来的。”“在我的黄颜色房间里——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黄颜色的背景之前,花梗浸在一只黄颜色的壶中,壶放在一张黄颜色的桌上。画面的一角上,画家的签名:文森特。黄颜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颜色窗帘,一派生气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。早晨,我在床上醒来,想象这一切必定是芳香扑鼻。” (高更)凡·高经常在晚上光顾离他住所不远的咖啡馆。咖啡馆的耀眼灯光和布满天空的星辰,激发了他作画的热情。他在这幅画上,用黄和蓝来表现一种独特感受。画中被灯光照成黄色的咖啡座和蓝色星空的对比,使整幅画显得很美,洋溢着一种平和的诗意。凡·高曾说:“对我来说,晚上看来比白天更有活力,更有丰富的色彩,晚上作画,看天上有闪烁的星星,地面有灯光,是一幅很美的与安详的作品。”凡·高自5月到9月18日借住的兰卡塞尔咖啡馆,由于通宵营业,因而被称之为“夜间咖啡馆”。他曾用两个通宵画了一幅咖啡馆室内的作品,《夜间咖啡馆》是同期的作品。他时常觉得夜间比白天更充满了生气蓬勃的色彩,所以几度跑到户外去画星星。画中,在煤气灯照耀下的橘黄色的天蓬,与深蓝色的星空形成同形逆向的对比,好像在暗示着希望与悔恨、幻想与豪放的复杂心态。梵高已慢慢地在画面上显露出他那种繁杂而不安、彷徨而紧张的精神状况。《夜间咖啡馆》凡·高最知名的作品之一,是他于1888年9月在法国普罗旺斯的阿尔勒所绘,目前收藏在荷兰的克勒勒·米勒博物馆内。凡·高当年在阿尔勒描绘的这家咖啡馆,如今依然矗立在拉马丁广场。梵高抵达阿尔勒后,一直住在这里,后来怀着建造艺术家聚居地的希望,搬入黄房子,与高更共同生活了两个月。凡·高阿尔勒时期的作品,有很多令人充满阳光的明亮的风景画,其中他受夜景刺激而绘画作也为数不少。这幅右下角有着凡·高签名的画作,描绘的是室内咖啡馆的场景,处在画面中间位置的门帘半开半掩着,据推测门后面有很多独立的小房间。五位顾客沿着墙坐在左右两侧,服务员站在灯光下,面对着观众,在他一侧房间中间部位有一张台球桌。画面中的五位顾客被描述成,喝醉酒在昏昏欲睡的流浪汉,以及妓女和嫖客。有学者说,咖啡馆是穷困潦倒的人和妓女夜间出没的场所,这在画面远处的角落里得以体现。作为表现性的后印象主义作品,《星月夜》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。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和阴沉的感觉。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。画中景象是一个人在望向窗外。画中的树是柏树,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,直上云端,令人有不安之感。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,并伴随众多星点,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牙形式出现。高大的白杨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;山谷里的小村庄,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;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“最后的审判”中旋转。这不是对人,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。这副作品在圣雷米疗养院完成,时间是1889年6月。凡·高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,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。整幅画中,底部的村落,以平直、粗短的线条,表现出一种宁静;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形成了强烈对比。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的视觉对比中,体现了凡·高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。一个疯人,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,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、技法娴熟的画来。记得一句关于凡·高的话:“灿烂到极致不是黯淡就是死亡,所以凡·高也只能,毁灭了自己。”“我想表达的是,借着油灯的光线,吃马铃薯的人,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,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——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。”(凡·高)《吃土豆的人》展现出贫苦的一家人劳作一天之后,晚餐桌上的主食却只有土豆。画中右手边的老妇人,生活的重压剥夺了她全部的生趣,她机械地倒着手中的咖啡,目光不与餐桌上的任何一个人交流;画中左手的中年男子,他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对面的母亲,似乎为自己的胃口充满了负罪感。昏黄的灯光下,围坐在餐桌边的一家人,眼中透露出饥渴的神情。此时无声胜有声,他们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哀伤……凡·高在信中曾表示,希望这幅画能强调出“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,曾挖掘过泥土。”这幅《吃土豆的人》是凡·高接触印象派之前的最重要作品。人物就是这幅画绝对的主角。因为离模特太近,导致透视比例产生了偏差,但是在这幅画中,梵高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,而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“冷静旁观”。凡·高说:“我要努力学会的,不是画一个比例正确的头像,而是画出生动的表情。简单地说,不是描摹没有生命的东西,而是画鲜活的生活。”《鸢尾花》(Irises)是凡·高去世的前一年,1889年5月,住进位于法国圣·雷米的一间精神病院后所画,目前收藏于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。画面被一片蓝色占去了大半,浅如海蓝,深似墨团——难以揣度的愁楚与痛苦凝结。连花叶也绿中偏蓝,随性随缘。构图上,鸢尾花的整体造型 “内倾”,与左上角的一簇野菊呼应。野菊的赭红,与土壤色系相谐。赭红与蓝——一种躁动的情绪,似乎在忧郁地述说着。二者相接处,有一白色的鸢尾花,朵大,茎长,花蕊正对前方,成为画面的亮点。特立独行的孤傲身影,彷徨躁动和忧郁着,因为前方没有路了。这便是1889年5月间的梵高, 他将心魂留在了画上。《阿尔勒吊桥》是凡·高在晚年时 (相对于他只有三十几岁的寿命而言)住在阿尔勒小镇上,画了这个吊桥,来表达他对世界的热爱。春天的一个傍晚,一群妇女在河边洗衣服,身旁是绿色的,黄色的小草,镜子般的水被洗衣妇搅起一道道波纹,阿尔勒的吊桥在他们的旁边。在桥的砖上有不下三种色彩,桥是由铁索吊起来的,马车正从桥上走过,马的前蹄还在动,这就是“阿尔勒吊桥”的景色。1888年2月21日,凡·高到达法国南部的阿尔勒,住在卡列尔饭店。这一张是他到达后的3月间所画。信中写着:“今天的工作是画一张15号的画——那是在蓝色天空下,一辆小马车正通过的一座吊桥,和天空同色的河水、绿草,橘色的河堤,还有一群穿着各色衣服的浣衣妇女。”这一张画的色彩清澄而果断,有如金属管乐器奏出的嘹亮声响。天空是一片蓝,水波荡漾的深邃运河,均远离巴黎的喧嚣,漫游在郊外的凡·高,彷彿可以听到他自己快活的声息。这座吊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破坏,现在已另外在别处建筑新桥。1888年6月,凡·高来到离阿尔勒50公里的圣马迪拉莫,这是地中海边的渔村,他在此完成了几幅以渔船为画题的作品。他在信中告诉提奥,地中海的色彩千变万化,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变成绿色、变成紫色,或变成青色……然而,变化万千的海面虽然美丽而奇幻,却不如形状变化多端、红绿色对比强烈的渔船,更能深深打动他的心。他把眼睛所捕获的色彩鲜丽的渔船,清晰地画在前景,省略其他部分来暗示远方,让人感到这是采用了日本版画中扩大空间的手法。在细部的省略与夸张的变形中,则突出了空间上的深度。凡·高在这幅画中,用清亮的色彩,明快的笔触,表现自然界的景象;用浓重的色彩,细致的笔法,描绘人造的船只。“这幅画画的是海滩上的渔船,偌大的船身躺在灼热的沙滩上,大海远远地消失在蓝色的朦胧中,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,但是太阳已经下山,人们只能凭借一些投影与沙滩上方热空气的颤动,而感到天气的晴朗。”陈丹青说,看画不是要看懂,而是发现一幅画给你带来的惊喜。没错,凡·高的画就是如此,可能说不出来哪里好,但是就是一看就喜欢,忍不住多看两眼,忍不住回头再看。归根结底,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,要结合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。评论一个艺术家的成就,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。不是因为凡·高伟大,我们才要去感受他。而是因为相隔百年的时空,我们感受到了他传递过来的爱和美,以及汹涌澎湃的生命力,凡·高才伟大。
凡·高把一片赤诚之心全部献给艺术,他的一生就是艺术。读他的人生故事,欣赏他的画作,可以使人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屑局限之上,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;又可以使人重返现实世界,以更高的美学视野来重塑现实世界,让生命变得纯粹。识别下图二维码,即可一键收藏。
梵高把自己一生的热切、期待和盼望都献给了艺术,艺术是他最后的归宿。歌德曾说:“要想逃避这个世界,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;要想同世界结合,也没有比艺术更可靠的途径。”在梵高人生最窘迫的时候,艺术给了他最大的安慰。艺术,可以使人超然于日常生活的琐屑局限之上,进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;又可以使人重返现实世界,以更高的美学视野来重塑现实世界,提升生命的品质。为此,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英国费顿出版社《艺术博物馆》,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。本书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艺术出版社——英国百年老牌:费顿出版社——花了13年打造的经典艺术大书。书中有3000多幅高品质的彩色图片,囊括了全世界近3000件知名艺术品,由100余位专家精选、编排和解说。4开超大开本,高水准之作,足足992页,重越9公斤!书中作品的时间跨度有32000年之久,从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,一直绵延到现代艺术,有了这样一本书,相当于拥有了可以随时参观的私家艺术博物馆,足不出户,畅游世界。这是一件可以传家的艺术珍宝。喜欢艺术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,查看详情,一键收藏,让艺术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。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.3.30 – 1890.7.29
原创不易,感谢有你!点个「在看」,不怕走散
请三观一致的读友,扫码加维罗新号